(相关资料图)
文:操云飞(作者原创授权)
公孙瓒在《三国演义》里面,是一个前期颇有出场率的角色,但是可惜的是无论是同刘备之间的深厚友谊(刘备曾在公孙瓒帐下谋生),还是与袁绍之间的纷乱斗争,公孙瓒都没有获得过一个非常饱满的人物刻画,留在大众心目之中的多为"白马义从"和"易京高筑"而已,那么从本篇开始,笔者将尽力为大家描绘出一个真实的公孙瓒形象,并进一步分析他的人生经历,成败因素和心态变化等,以展现出一个饱满的公孙瓒。
公孙瓒字伯珪,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人,公孙瓒的出身并不好,虽然出身于一个贵族家庭,但是其母亲的地位卑贱,按照当时"子为母贵"的风气制度,公孙瓒一开始也只是担任一个"小吏",从出身来看,公孙瓒和他的一生之敌袁绍是有几分相像之处的。同样的,公孙瓒也没有只是简单的就此埋没下来,人家既聪慧又帅气(这点也和袁绍非常相似),很快就被太守给看上招为了女婿,如此这般,公孙瓒很快就摆脱了自己之前的境况,更在自己老岳父的帮助之下,成功拜入卢植门下,继续深造。
卢植这个人不仅是个读书人,而且是我们常说的"汉末三杰",此人不是简简单单研习儒学,而且还有经世济国的胸怀和刚毅不屈的性格(所以后来也因为这点被进谗言而罢官),对于正在学习期的公孙瓒来说,卢植的精神和学问从这里开始就对公孙瓒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奠定了公孙瓒之后"刚勇"的作风和"济世"的心胸。再加上公孙瓒曾经在汉末大儒刘宽门下学习过,所以公孙瓒身上也具有着和其它军阀所不同的一股"正气",虽然凭借晓武起家,但是又绝非是简单的抢掠之徒,而且后面会发现公孙瓒的部队战斗素养极高,也与这点有着一定关系。
这份正气并且伴有忠孝味道的精神不仅提高了公孙瓒的个人水平和日后的军队实力,也在之后的一件事情当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后汉书》中描绘了这样一个故事,公孙瓒当时的上司刘其犯法而被发配,此时上司失势,为其部署,大多会采取一种迅速"换队伍"的做法。但是公孙瓒没有抛弃刘其,反而伪装成士兵一直护送其安全,最后还慷慨激昂的发表了一段即兴演讲("昔为人子,今为人臣,当诣日南。日南多瘴气,恐或不还,便当长辞坟茔。")。这件事情对于公孙瓒的个人品行名声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公孙瓒后来也进而举孝廉,担任了辽东属国长史,得以获得进一步晋升的机会。
不过光凭一份忠孝之情和一颗济世之心终究是不能成就大事的。公孙瓒的武装力量做的相当的不错。在任辽东属国长史的时候,公孙瓒就已经表现出了其骁勇善战,一往无前的作风。在此之后更是有过率三千人出征叛乱、追讨张纯、平定黄巾、击退乌桓对幽州冀州的掠夺等等功绩。凭借着自己的战功,公孙瓒的地位和影响力与日俱增,很快就成为了当时幽州一代极具实力的诸侯。当势力做大做强之后,接着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大势力之间的互相兼并。
幽州一代很快就迎来了另一位主人--刘虞,刘虞是东汉的宗亲,是当时非常有名气的人物,但是刘虞的作风与公孙瓒恰好相反。对待塞外的少数民族方面,公孙瓒讲究武力压制,而刘虞倾向于晓以利害。两人本身作风的不同加上共处幽州却互相争功(刘虞的怀柔政策会导致公孙瓒难以获得更多的军功,进而缺失晋升机会)的想法,导致两人的矛盾愈演愈烈,这份矛盾其实更深层次的来看,是一种"势大而不能控"的必然趋势,公孙瓒的实力在幽州迅速膨胀的同时,却要面对一个朝廷安排的温和派上司,公孙瓒必然是不能接受的,同时对于刘虞来说,这样一只猛虎也不是他这种没有政治野心并且不通军事的人可以控制的住的,而当两者必须相遇的时候,矛盾就会一触即发。
后来,公孙瓒在军事上轻而易举就击溃刘虞,并且凭着"前与袁绍等欲称尊号"的借口把刘虞给抹杀,进而控制住整个幽州。这里客观的来说,虽然很多人崇尚刘虞的这种怀柔的做法,但是幽州一代能够安定下来,人民的财产和生命可以得到保障,还是要归功于公孙瓒,乌桓的心思其实很好懂,他们都是在先被公孙瓒打到"虏识瓒声,惮其勇,莫敢抗犯"才开始考虑刘虞的依附之计,如果没有公孙瓒的威震塞外,以刘虞的能力,想要武力抗击乌桓估计也是一件困难事,而幽州一代的安定估计也得花上不少时间和精力。
不过刘虞的末日我们之后再提,另一位名士倒是要先刘虞一步倒霉。公孙瓒很快把目光放向另外一个软柿子韩馥身上,冀州之地、富饶肥沃,袁绍和公孙瓒这两个一生之敌很快就共同看上了这块地盘。而袁绍明显动作要快上一点,在逄纪的建议下,袁绍先公孙瓒一步拿下了冀州的控制权。这样一来,河北的双雄矛盾一瞬迸发(公孙瓒所言的"我弟之死,祸起于袁绍"中的公孙越战死事件不过是一个引子,一山不容二虎,一个河北也不允许有两个霸主)。那么紧接而来的河北双雄发生的大战具体情况如何呢?公孙瓒在这场战斗的背后是否又有着许多的非军事因素在影响着他呢?这个我们后续再谈。
Copyright © 2015-2022 人人产业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8023326号-36 联系邮箱:8557298@qq.com